選戰大敗催化泛民轉型 進取本土派初步成形

  立法會選舉結束,泛民主派大敗,但悲憤激動過後,是時候點算戰果、冷靜分析政局。建制派的選舉機器越見精密和龐大,鐵票數量之多、配票能力之高,的確教人瞠目結舌,另一方面的泛民陣營互扯後腿、毫無協調,出現今日戰果可謂咎由自取。然而,前者的情況我們既無法改變又無力仿傚,後者純粹是選舉策略上的失誤,並非民意或政局的急劇逆轉,故此與其費神斟酌兩三個議席的增減,倒不如思考香港民主運動的去向,展望是次選舉將如何催化民主派的轉型。

激進勢力抬頭證明溫和路線失效

  除了建制派大勝之外,選舉另一個矚目的數字是激進民主派得票的顯著提升。以人民力量和社民連為代表的激進勢力合共取得逾二十六萬票,較零八年時的社民連多了十萬票,相等於整個泛民陣營得票的26 %,可謂相當驚人。代表溫和路線的民主黨新西全軍盡墨,新東僅餘一席(劉慧卿只是排第六當選),直選議席數目減至四席,得票更是大跌兩成,流失近七萬票。在此消彼長下,泛民陣營中激進勢力抬頭、溫和妥協派萎縮的現象實在是不容置疑,背後原因不外乎三個:民主黨政改一役走入中聯辦是大錯特錯、政局的急速惡化(赤化危機和梁政府的管治亂局)導致大量選民投向激進一途、市民尤其年青一代對傳統議會抗爭方式已感不耐煩及失去信心。種種因素加起來,引致激進派冒起,公民黨及工黨有見民情轉向相信亦會漸趨激進,而民主黨和民協等老牌政黨不思進取,未能因時制宜,只有死路一條。

  事實上,民主黨那種遊行示威做做騷、政府則有默契地回應讓步的形式主義路線,在港英年代,甚至剛回歸的董建華時代、承襲英式管治的曾蔭權時代,都尚算行得通,但現在我們面對的狼英政府,是一個完全不聽民意、滿口謊言空話的港共政權。因此,暴政強權面前根本沒有妥協的餘地,即所謂「退此一步,死無其所」,必須有拚死一戰、玉石俱焚的奮勇,結合議會力量和群眾運動,行激昂勇武的鬥爭,方能有力與之一戰。

本土政治陣線的初步構想

  選戰另一教筆者欣喜的結果,是本土政治派在議會正逐步成形。打著本土利益、港人優先旗號參選的范國威以修法杜絕雙非、研究自由行封頂為政綱,並且積極參與D & G及反殘體字運動,可謂本土派衝鋒陷陣的佼佼者。毛孟靜高舉「抗拒大陸化」的旗幟,標榜守護香港核心價值,與本土政治運動遙相呼應。兩人分別在新東及九西當選,都顯示了以本土利益優先的政治綱領乃大勢所趨。至於人民力量,本土自治理論的領軍人物陳雲指人力已經轉型為本土民主派,這點還有待觀察,始終人力暫時還是像一個政治聯盟多於政黨,尚未有一個共同而全面的政治綱領(如人口經濟政策的立場)。然而,黃毓民作為其靈魂人物,他在造勢大會中的「本土民主派運動」宣言,相信對於人力未來或全面轉為本土派有一定啟示。

  自六四以降,民主黨一直有種愛國民主的情意結,將中國民主運動視為終極目標,關注大陸事件(如維權、保釣)多於本地議題;而以社民連為代表的社運人士則在香港赤化危機日益深重之時,仍然死守那套世界大同的馬克思理想和階級理論,在雙非、自由行、邊境等議題中堅持雙非嬰、大陸遊客,甚至水貨客都是資本家剝削下的弱勢,我們都要「包容」。前者的大中華主義盤據議會,後者的左翼思想霸佔社運主流,香港民主運動多年來一事無成,不能說與此無關。未來的香港民主潮流,必然是立足本土、獻身本土、捍衛本土,不能再犧牲我城利益,為中國民運、弱勢勞動階層效勞。本土政治派,必須傾力捍衛政治和法制的自主、抗拒犧牲本土利益的盲目融合,在新界割地、自由行氾濫、雙非爭議、殘體字入侵等議題堅定地站在港人利益的一邊,抗衡中共赤化。公民黨、新民盟、人民力量等雖然路線有別,但只要同樣是立足本土,就足以組成本土政治的聯合陣線。聯合陣線有別於政治聯盟(如泛民),不必事事共同進退,只須擁有共同的政治綱領和信念,在關鍵時刻站在一起,各自分工地在本土議題中抗戰,聯合陣線一旦出現,又何愁其他泛民政黨不從?

  本土優先政綱,配以堅定進取的抗爭路線,必定是未來泛民主流,容筆者立此存照,且看是否言中。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